『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1926年6月27日,柏林
柏林的大使馆在德国革命的战火中并未受到太大的损坏,不过也是几年未修,看上去并不算新。
特使温光宗与驻德领事梅其章站在1起,看着这座热火朝天的城市,满街的标语、热情劳动的工人、朴素但又满足的生活。
“回想2十年前,我国也是这般光景,真是怀念啊......”温光宗回想起在上海求学的时光,回想起组织学生游行的日子,忍不住感叹道。
1旁的梅其章并不言语,尽管这片使馆区被史塔西和红军明里暗中的监视封锁着,但对于外面的情况,梅其章还是比较清楚的。
现在的德国面临的问题不少,工业和金融到还在其次,凭借着德国厚实的家底,红军甚至已经能够制造飞机坦克了,而金融方面,在《鹿特丹和约》签订后,虽然苏维埃政府继承了少量的战争赔款,但对于经济来说已经无伤大雅了。
只是,农业和能源的问题依然制约着这个国家,不过,从客观上来说,德国相较于苏联拥有着更好的组织能力,与德国结伴的匈牙利的农业恢复的非常快,德国本土的农业亦是如此,只是外部环境的危险所带来的化学工业的军事化和天然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德国农业的进1步恢复。
而在国际关系方面,英法解除封锁之后,中欧社联也与罗马尼亚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进口了1些粮食和石油,不过数量稀少,并不足以满足需要。
英法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当然是冷淡的,因此德国自然也需要与1位有分量的大国建立相对友好的外交关系。
而这样的大国在全世界只有两个,分别位于世界两端的中国和美国,美国沉溺于孤立主义的荣光中,享受着仿若世外桃源般的国际、国内环境,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自然就需要德国主动1些了,而且还不是那种抛媚眼的暗示,而是正儿8经的上门拜访,关键是还不1定能成。
可是,对于苏维埃德国来说,这能够做到吗?
扯淡,意识形态、革命风潮、国际声誉,如此种种都不允许苏德做出这样的“倒贴”行为。
而且,从另1个方面来说,德国与美国之间的商业往来并不是那么的理想,德国没有苏联那么多的资源,不可能与美国有决定性的贸易关系。
至于说工业化,对于德国来说,这只能叫做战后重建,而在资金技术方面,德国人其实自己就能够基本拿出来,更需要的是将其转化出去。
如此看来,中国更是1个合适的对象,战后,中国在德国积极行动,客观上当然可以称作对德国的盗窃,但从手段上来说,中国相比于英法的暴力抢劫自然是更加的文明和稚嫩,再加上中国之前主动承认俄社,也让德国苏维埃高层觉得可以谈1谈。
1来2去,趁此良机,双方也就聊到了1起,对于德国的冷淡表现,中国也没有端着架子,有利可图的事情,主动1点也无妨。
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在许多高技术领域也有着许多的缺陷,轻工业很发达,农业也过得去,而且更重要的是,德国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重要”。
这种不重要是指中国对于欧洲的局势缺乏足够的利益驱动和干涉能力,导致中国并不算太关心德国在欧洲掀起的风云,自然也不担心德国对中国的威胁。
而且中国的外交活动也十分的实在,对于意识形态之类的基本不关注,在德国打退英法联军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与苏维埃高层接触了,只不过由于情况特殊,双方并不能建立外交关系。
这1次接触,双方的会晤依然是秘密的,潮州号巡洋舰只在汉堡停留了1日便离开了,留下特使使团在德国,期间德国苏维埃政府和工人海军也没有与潮州号有什么互动。
当然,从另1方面来说,工人海军也已经拿不出什么充牌面的军舰了,较大的军舰都是2十多年前的老古董了。
不过,中德之间的海军合作算是在这1次访问之后正式开始了,不同于魏玛德国,苏维埃德国在理论上不受任何的海军条约和战后军事条约条款的限制,可以自如的发展自己的军事,但实际上,苏维埃德国依然难以重启这些项目,对外寻求合作也是必然的。
因此,苏维埃德国继承了魏玛德国与中国的关于潜艇等技术的合作,而且由于荷兰、丹麦等国的项目已经黄了,在中国的项目自然也就获得了更多的支持。
另外,苏维埃德国甚至还打算与中国商量关于战列舰的合作,但现阶段谈这个还是有些太过了,苏德方面也只是随便提了1嘴,没有继续深入。
同时,在1些中国已经掌握了的行业,双方也是有不少接触的,要知道,中国的技术大多来自于中英同盟期间搞来的英国技术,这算是底子。
虽然英国的技术很好,但它毕竟只是列强中的1个,只是科技树上的1个分叉,对于如今日渐发展起来的中国,这样的单独的路线是会造成1些麻烦的,这时候就需要博采众长了,更能够促进全面发展。
只要能学习到,就是后发国家的优势所在。
1926年7月初,在远航舰队离开欧洲之后,中德两国也公开了1些信息,表示对两国的关系进行重新的审定。
尽管两国还没有建交,但不妨碍两国之间已经开始了合作,正如上面所说,中国需要德国的技术,而德国需要中国的资源、市场和政治影响。
首先是两国宣布了新的通商条约,中国正式和实际恢复了与德国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条约签订后不久,便有商船来到了德国,在外贸商店进行了相关的交易,双方之间的交易依然是用贵金属或者其他等价物进行互换。
德国所缺少的资源有很多,有的是中国能够独自提供的,比如橡胶,交趾和云南以及兰芳等地均有生产,在南美洲的橡胶完蛋之后,各国都只能指着东南亚的橡胶过日子了,比如多种稀有金属、桐油、祝总,也是中国所生产和出口的重要产品。
还有德国急需的粮食,在战后的几年中,欧战期间的积累逐渐显现,中国也基本摆脱了粮食上的威胁。
还有1些是中国不能满足的,比如石油,中国也很缺,但中国可以做倒手生意,比如将南洋、美国的石油运往德国,荷兰虽然屈从于英法的武力,不敢明目张胆的卖,但是让中国倒1手还是愿意做的,毕竟,看着中国赚钱只是恨得牙痒痒,要是自己动手,那可就是牙也要被人敲掉了。
还有各种工业品,比如化肥,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之1,比如丝绸,在意大利等国仍对德国保持冷漠态度时,中国几乎是德国唯1的丝织品来源。
而德国也可以为中国提供许多的产品,比如机床,即便经受了战火的摧残,在1年多的生产恢复后,德国的机床生产规模和质量依然高过中国。
其次,中德两国还进行了1些秘密合作,比如,苏维埃政府对中国“引进”德国技术人员持默许态度,当然,这些技术人员也不是什么1般人,这些人大多是没来得及跑走的容克和资产阶级。
卢森堡的手段可比列宁要强硬的多,这位1度让德共对其个人宣誓的强权人物在上任之后将这些容克和资产阶级全都丢到了监狱里改造,让德国的监狱里有了研究所、学校、工厂、农田。
而中国正是打算引进或者说雇佣这些人中的1部分,不过双方之间的沟通并不算很顺利,中国自然对其中的罪犯人渣没有兴趣,只想要那些家世清白的技术人员、军官之类的,但这些人,尤其是前者,是与苏维埃认为可以改造的人员是高度重合的,如何抉择便成了双方之间谈判的重心。
即便在德国方面有意让步的情况下,双方之间的条约条款也越谈越厚,逐渐累成了1本大字典,几乎事无巨细的记录着双方的意见,并且随着人员的引进不断的补充,甚至成为了世界上最繁琐的文本。
与德国的关系进步无疑是这次环球航行访问的1项重要进步,这不仅对中国和德国来说干系重大,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1个转折点。
对于德国来说,有了中国带头,兰芳第1个跟了上来,向德国出口粮食、橡胶和锡矿这3样主要货物,而后日本、荷兰、罗马尼亚、瑞典、挪威等国也逐渐开始与德国贸易,小心的试探着英法的忍耐区间,至于英法两国也放开了1些限制,就连在国内有着正统之争的俄国也与德国做上了生意。
美国就更不用说了,在小政府模式下,就没有美国商人不敢做的事,只不过,限制他们的还是德国自己,德国人显然希望先在中国身上实验1下较大规模的贸易的流程,然后再放开与美国的贸易。
而对于英法来说,中国明显已经做好了承认德国的准备,这不由得英法不重视,因此,英法将1样几乎已经被中国忘记的东西抬了出来——
国际联盟!